智慧城市以城市系統為存在環境和作用對象,導致其具有極強的綜合性,因此產生了包羅萬象感覺,甚至有概念虛無和濫用的傾向,需要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確定智慧城市的邊界或范疇。
智慧城市建設對城鎮化、工業化、信息化、農業現代化會有很大助力作用。由于我們和西方比較有一些后發,起步晚一點,但后發有它的優勢,比如需求很強烈,國家的力量和資本的準備也比西方要充足,我們可以通過抓智慧城市、智慧中國、數字中國的建設,實現低碳的、綠色的、可持續發展的中國。
1.建設方向
智慧城市建設要抓住三個方向:政務、產業、民生。我們要堅持一個城市做一套標準,做一張圖,建立一個統一的云平臺、統一的運行管理中心,讓這個中心智能化,變成一個城市的大腦,這樣能夠不斷地來提升城市的服務水平,讓各行各業來共享,讓它綠色、開放,為老百姓服務。要通過準確、實時抓取數據,來驅動整個城市的智慧化進展。我們要抓協調,抓融合,要以人為本,要堅持深度的各行各業的共享,同時,我們要引進智能化的感知或者認知,要堅持不斷地去創新,要做到安全可控。要把生存繁衍做好,要抓智慧安防、智慧環保、智慧能源、智慧城管、智慧規劃、智慧社區、智慧養老、智慧家居等等都可以做。
2.建設需求
城市智慧化需要一個基于云計算的智慧城市的運營腦,我們現在都稱之為城市大腦。智慧城市是現實城市在網絡上的一個數字的孿生,它的目的是為了把我們現實城市管理好,把我們能更好的在城里生活、學習、工作,創造價值、享受各種文化娛樂。一個城市應當有一個首席運營官,一個辦公室,還要有一個專家委員會指導這件事情。抓城市的IT運營、大數據中心、城市的管理應急指揮系統和大數據增值服務系統。大數據是值錢的,可以通過它的分析,找到人們的行動規律,找到銷售市場的規律、人們的愛好趨向,要根據這個來不斷地改善我們的社會活動。
智慧城市這個大數據是一個生態鏈條,包含數據的采集、加工、存儲。同時,數據還要清洗,還要充分挖掘它的規則和知識,提供決策控制,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條。要形成這樣一個生態鏈,大數據就可以來做城市的智能化的運行監控和指揮調度。
5G:
2020年,作為5G網絡建設普及的早期階段,物聯網和應用生態建設進展會比較有限,與之相關的最大變革會體現在5G基站密集建設過程,與城市空間的深度融合中。
數字政府:
當前數字政府建設的關注焦點,會跳出以往智慧城市建設聚焦的部門和行業應用,更多關注跨部門應用和超級應用,超級APP、領導駕駛艙和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是其中最為典型的幾類。
無人駕駛:
北京、廣州、深圳長沙等城市都陸續發放了RoboTaxi所需的載人測試牌照,L4級別的無人駕駛出租車隊開始了常態化試運營。豐田汽車是繼Sidewalk Toronto之后,又一個從街道和出行方式變革出發,發布編織城市(Woven City)規劃設計方案的公司。相信在2020年,也會有更多類似的城市空間規劃層面的探索。
城市信息模型(CIM):
CIM并非GIS和BIM的簡單結合,而是在無縫銜接各尺度空間數據之外,更注重來自物聯網的海量實時大數據的接入和計算,并具備完備的時空流、場的描述和計算能力。真正的CIM平臺雛形,也許也將在今年出現,并取代傳統GIS和BIM成為城市中臺的核心部分。
以下為詳細的趨勢分析:
5G:引領新基礎設施的進化
高速率、低時延、大連接,5G的這幾個核心特性中,對用戶而言,其實早期能體驗到的只是增強移動寬帶的提速效果,但對城市而言,低時延和大連接才是通過物聯網賦能智慧城市發展的關鍵特征。
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,5G的普及未來對無人駕駛、遠程教育醫療、VR/AR等領域會有決定性的促進作用。2020年,作為5G網絡建設普及的早期階段,物聯網和應用生態建設進展會比較有限,與之相關的最大變革會體現在5G基站大量密集建設過程中,與城市空間的深度融合。
最后:智慧城市標準化表現為規范和指南的雙重性質,標準如同在智慧城市的范疇內畫“一條線”,保證智慧城市的各種基準,線以上是創新主體,線以下是提升主體,隨著大多數主體跨越這條線,從而帶動基準上移,形成智慧城市的螺旋式上升。